走进园区,未见传统数据中心的轰鸣热浪,取而代之的是掩映在绿植中的白色建筑。“我们采用全模块化设计和液冷技术,PUE(电源使用效率)低至 1.25,低于平均水平 30%。” 工作人员宋通波指着机房内几乎静音的服务器阵列介绍,园区依托贵州丰富的水电、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,实现 100% 绿电供应,年碳排放量较传统数据中心减少 40 万吨,相当于种植 2200 万棵冷杉。
九年时间,机架规模较 2014 年增长 11 倍,上电服务器数量激增 700 倍,形成 50PFlops 通算、30PFlops 智算、20PFlops 超算的 “三位一体” 算力体系。作为天翼云南方核心节点,园区与 20 余个重点城市实现网络直达,出省带宽达 12T,构建起 “省内 5ms、粤港澳 10ms、长三角 20ms” 的超低时延圈,成为支撑 “东数西渲”“东数西训” 的核心枢纽。
在 AI 算力机房,1000 张高性能 GPU 组成的智算集群正在为华为盘古大模型、腾讯医疗 AI 提供训练支持。“我们为教育部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’搭建专属算力
池,覆盖全省 4700 所学校,让山区孩子同步享受北京课程。” 中国电信贵州公司总经理马杉点开监控大屏,实时跳动的算力曲线显示,园区每天处理超 10 亿次教育资源调用、50 万次医疗影像分析,成为数字民生的 “隐形基石”。
在贵州磷化集团的智能工厂,5G+AI 巡检系统正通过园区算力实时分析生产数据,将设备故障预警时间缩短至 30 秒;在省人民医院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,基于园区超算的疫情传播模型,曾为防控提供关键预测;更令人瞩目的是,这里支撑着 1/3 的 “东数西渲” 业务,《长津湖》《流浪地球 2》等大片的渲染均在此完成,单帧 800GB 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40%。
站在在建的 3 栋数据机楼前,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预示着新的跨越:2025 年,园区算力规模将突破 150PFlops,智算占比提升至 70%,成为国产化智算集群之一。“我们正加快建设长三角、大湾区直达电路,将时延再降低 15%,同时布局量子通信试验网,为未来算力网络留足升级空间。” 马杉透露,园区还将打造 “数据安全靶场”,构建覆盖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应用的全链条防护体系,护航国家数据安全战略。
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数字经济的交汇点上,贵安绿色数据中心给出了独特的解题思路:以绿色能源为笔,以算力网络为墨,在黔贵大地绘制出数字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共生图景。这里的每一台服务器、每一行代码,都在证明:算力发展与低碳转型并非单选题,而是可以相互赋能的 。当贵安的绿色算力持续输送数字动能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数据中心的崛起,更是西部省份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的破局之道。